在汉语的中古音中,“绿”和“热”都是入声字,在辛弃疾《贺新郎》这首词中,作者为押韵的需要,将其作为上声和去声字来使用。同样,在韩玉的《贺新郎》中,读入声的“玉”“曲”与非入声的“注”“女”来押韵;《卜算子》中,读去声的“夜”“谢”与读入声的“节”“月”押韵。宋代押仄声韵的词中,虽然同韵部的上声和去声韵可以通押,但是入声是不能跟它们通押的。而在北曲中,由于入声已经派入三声,而在曲韵中平上去三声是可以通押的,这就构成了四声通押的现象。这里所举的宋词中四声通押的例子,显然是后来汉语音韵发展对诗词创作影响的先兆。显示了入声消失,“平水韵”向“中原音韵”过渡的现象。
十八
谭复堂①《箧中词选》谓②:“蒋鹿潭《水云楼词》③与成容若④、项莲生⑤,二百年间,分鼎三足。”然《水云楼词》小令颇有境界,长调惟存气格。《忆云词》精实有馀,超逸不足,皆不足与容若比。然视皋文⑥、止庵⑦辈,则倜⑧乎远矣。